各乡(镇)人民政府、农(林)场,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现将《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1月12日
目 录
1 总则
1.1 规划背景
1.2 规划目的和意义
1.3 规划编制的范围和规划期限
1.4 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和原则
1.4.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4.2 基本理念
1.4.3 规划原则
1.5 编制依据
1.6 规划性质
2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2.1 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2.2 水文气候条件
2.2.1 水文
2.2.2 水质
2.2.3 气候
2.2.4 自然灾害
2.3 生物资源状况
2.3.1 初级生产力
2.3.2 浮游生物
2.3.3 底栖生物
2.3.4 渔业资源
3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3.1 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3.1.1 全县养殖现状概述
3.1.2 全县各乡镇养殖区域现状
3.2 以“上高鳙”为主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情况
3.2.1 大宗淡水鱼养殖情况
3.2.2 “上高鳙”养殖情况
3.3 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3.1 主要经验
3.3.2 存在的问题
3.4 水产养殖业前景展望
4 水产发展规划
4.1 总体规划
4.1.1 指导思想
4.1.2 发展方针
4.1.3 实现目标
4.2 区域布局规划
4.2.1 产业布局
4.2.2 发展重点
4.2.3 冷链物流
4.2.4 水产品加工
5 实施和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
5.2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
5.3 严格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5.4 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5.5 抓好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水产品竞争优势
附图1 上高县2016年水域滩涂养殖现状图(按养殖水体类型分)
附图2 上高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图(三区划定)
附表1 上高县水域滩涂养殖现状与规划汇总表
附表2 上高县各乡镇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信息汇总表
1 总 则
1.1 规划背景
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期间渔民收入与全国人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经济新常态下,水产养殖业发展进入平稳期,靠不断扩大产量来提高渔民收入将越来越难以为继。今后的水产养殖业必须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上高县按照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要求,稳步调整渔业结构,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在水产养殖产业方面,上高县按照水域类型分为池塘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工厂化养殖区、稻渔综合种养区四个功能区域,同时按照生产阶段又规范了商品鱼养殖区、种质资源保护区、休闲渔业示范区等三大区域。
“十三五”以来,上高县积极推进渔业发展,渔业综合实力显现。2020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到42300吨;其中以养殖产量为主,有41446 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97.98%;渔业产值稳中有升,达到79201万元,渔民人均年收入稳步增长,达到75906.65元。扎实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在一些大型水体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初步显现出渔业资源和生态修复效果。
近年来,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合理、科学开发水面资源,以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优化渔业结构、促进生态健康养殖为核心,以提高渔业科技水平为抓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为充分发挥水产养殖产业对上高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渔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加快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特制定“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1.2 规划目的和意义
本规划的目标是要把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建设成为一个集水产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商品鱼池塘生态养殖及休闲观光渔业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实现水产养殖板块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为上高县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亮点,成为上高县的名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实现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崛起。
1.3 规划编制的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为上高县适宜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所有地区,包括:池塘养殖区、山塘养殖区或具有养殖开发潜力的其它适宜水产养殖的水域。
规划期限:为2021—2030年。
1.4 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和原则
1.4.1 规划的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机遇和抓手,从“强基础、拓空间、促发展”三个方面切实做强做大上高水产养殖产业。通过在良种选育和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稳定水产养殖产业的产出和收入,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水产养殖产业成为富民兴农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
1.4.2 基本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适度规模控制,集约化发展、资源整合的路径,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创新点,加快推进渔 业“一减两提两转”(减少养殖废水排放;提升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从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以品质为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品牌的发展理念。
1.4.3 规划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创新发展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纳入上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适宜区域的综合规划,做到水产产业规划和生态保护的有效衔接,实行多规合一,用新理念破解渔业规模发展难题,用新思路谋求产业新突破,紧抓水产养殖产业政策创新、企业创造、大众创业的关键点,使创新创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养殖鱼类的趋势,绿色发展是养殖方式优化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注重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保护,合理布局产业核心区和示范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突出原生态养殖,科学处治养殖废弃物,确保生态环境安生和产品质量安全,为“美好江西、美丽中国建设的上高样本”提供产业支撑。
3、坚持品牌和融合战略,推进开放发展
品牌是产业的门面和灵魂,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依托“上高鳙”等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创新营销模式,让原生态和高质量水产品牌深入人心;结合本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钓鱼、捕鱼、赏鱼、尝鱼、鱼拓等农事渔事体验活动,促进渔业+旅游融合;推进“上高鳙”品牌由本地传统优势到驰名长三角,进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4、坚持多方参与,鼓励共享发展
政府主导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多方参与机制;鼓励当地农民从事水产养殖和发展休闲渔业,把养殖风险管控和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养殖户和消费者利益;尊重从业者的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培育水产养殖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涉渔企业、养殖户、农(渔)家乐业主,以及广大村民创新、创业,让广大从业者都成为水产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1.5 编制依据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
二、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2020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4年)
三、地方法规
1.《江西省渔业条例》(2019年)
2.《江西省水产种苗管理条例》(1998年)
3.《江西省水资源条例》(2016年)
4.《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11年)
四、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2015年)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2017年)
3.《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5年)
4.《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农渔发[2016]36号)(2016年)
5.《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农渔发[2017]3号)(2017年)
6.《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2016年)
7.《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的通知》(赣府字[2017]96号)(2017年)
8.《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发[2015]62号)(2015年)
9.《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
五、相关规划
1.《上高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30年)》(2018年)
2.《上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2021年)
1.6 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未来发展布局的指导性文件,为本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全县所辖区域内进行的水产养殖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2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2.1 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上高县是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锦河中游。东界高安市,南邻新余市分宜县和渝水区,西接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北连宜丰县。所辖地域处于东经114°28′-115°10′和北纬28°02′-28°25′之间,东西长68千米,南北宽45千米,总面积1350.25平方千米。地质西南高,东北低。全县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1.76%、65.70% 和32.45%,丘陵主要分布于墨山、蒙山向东北方向延续的边缘地带,平原主要分布于锦江两岸。全县平均海拔69.6米。上高县总人口37.7万(多为汉族江右民系),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上高县水域总面积为1100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3%,已利用养鱼水面68750亩,占全县水域总面积62.50%。这些水面总的特点是:以池塘、山塘、水库为主,以村塘、坂塘为辅的水产养殖体系。山塘、水库及坂塘是以农田灌溉为主,村塘是以群众生活用水为主,这些水面可以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水产品产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上高县养鱼水面分布不平衡,绝大多数集中于丘陵和沿河平原地区,山区较少。除县直外,乡镇分布的情况是:5000亩以上水面的有7个乡镇;3000—5000亩水面的有1个乡镇;2000—3000亩水面的有3个乡镇,1000—2000亩水面的有2个乡镇;1000亩水面以下的有3个乡镇。
2.2 水文气候条件
2.2.1 水文
上高县地表径流归属于锦河、坪溪水、瀚堂水、南港水、城陂水、水口水和棠浦水六流域,地表水径流总量区划按濒率50%为11.3亿立方米,75%为9.3亿立方米,95%为5.7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形成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有裂隙岩溶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裂隙溶洞水,分布于田心、江南、城陂、瀚堂、南港、七宝山等地)和第四系冲积层中的潜水。全县地下水资源经区划按频率50%为3.15亿立方米,75%为2.6亿立方米,95%为1.6亿立方米。
2.2.2 水质
2021年7月,江西省宜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市主要流域21个断面水质进行了监测,对15个断面水质数据进行了收集,监测项目为24项或29项。其中:监测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共21项。监测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锦江上高段有上高徐家渡谭上村(省控、县界、长江经济带)、宜丰石市镇凌江村(上高凌江大桥)(省控、县界、长江经济带)、上高良田村(国家考核、县界)等3个断面位列其中。监测断面水质结果见表1。
表1 2021年7月各断面水质监测评价结果一览表
河流名称 |
断面名称 |
执行类别 |
水质类别 |
超标因子 |
锦江 |
上高徐家渡谭上村 (省控、县界、长江经济带) |
Ⅲ |
Ⅲ |
|
锦江 |
宜丰石市镇凌江村 (上高凌江大桥)(省控、县界、长江经济带) |
III |
II |
|
锦江 |
上高良田村 (国家考核、县界) |
Ⅲ |
II |
|
2021年7月江西省宜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市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监测,宜春市中心城区(袁河)取水口监测项目为109项,其余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为62项。监测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类。2021年7月各监测断面水质结果见表2。
表2 2021年7月各县(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饮用水源地名称 |
饮用水源断面(62项) |
||
本月优良率(%) |
上月优良率(%) |
比例变化(%) |
|
上高县锦江镇钟家渡村取水口 |
100 |
100 |
0 |
上高县城第二水厂保丰水库 |
100 |
100 |
0 |
上高县城第二水厂南港水库 |
100 |
100 |
0 |
2.2.3 气候
上高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冬夏季长,冬季冷而夏季热,春季湿而秋季干,热量资源丰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有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8.2小时;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为243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为70小时。
上高县年平均气温为17.6℃,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5℃,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9.1℃;极端最高气温为40.8℃,极端最低气温为-10.0℃;3月下旬进入春季,5月下旬后期进入夏季,9月下旬进入秋季,11月下旬进入冬季。一般11月下旬开始出现初霜,2月底终霜,平均无霜期达276天。初雪平均日期在12月下旬,终雪平均日期为2月底,年平均降雪日为7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718.4毫米,4—6月平均降水量为763.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4%;受季风影响,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增多,下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减少;6月份降水量最多,平均为277毫米;12月降水量最少,平均为49毫米。
2.2.4 自然灾害
上高县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低温、风暴、冰雹、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上高县水产养殖业主要受到台风、洪涝灾害影响。2020年上高县渔业受灾面积为39000亩,其中台风洪涝21000亩、病害12000亩、污染1000亩、其它5000亩;水产品损失量合计4824吨,其中台风洪涝1900吨、病害2400吨、污染24吨、其它500吨;损失金额合计5124万元,其中台风洪涝2200万元,病害2400万元,污染24万元、其它500万元。
2.3 生物资源状况
2.3.1 初级生产力
上高县水体初级生产力随着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全年为68.47-175.23毫克碳(平方米•日);上高县水体浮游植物分布密度13.56×104 -157.82×104 个/升,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2毫克/升。
2.3.2 浮游生物
上高县水域中,浮游植物有150多个属,数量相对较多的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甲藻门中10余科30余种藻类。其中蓝藻门藻类以束丝藻、鱼腥藻为多;绿藻门藻类主要以纤维藻、板星藻为多;硅藻门藻类主要以带列硅藻、舟形硅藻为多。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120余种,数量较多的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全县浮游生物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随着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2.3.3 底栖动物
上高县湖泊、池塘等水域中,底栖生物分布较广,水生寡毛类动物有毛腹虫、水丝蚓、杆吻虫、瓢体虫、颤蚓,这些水生动物生活在湖底、池底淤泥中。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中,底栖生物分布较多,是鱼类的优良饵料。这些底栖生物在水库也有分布,数量相对较少。
已知底栖动物100余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0余种,水生昆虫5目8科10余种,寡毛类10余种。底栖动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为198.07 克/平方米,平均密度为602个/平方米。水生昆虫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寡毛类以水蚯蚓为优势种群。
2.3.4 渔业资源
上高县水质肥沃、营养盐丰富,水产资源品种繁多,是多种水生生物繁殖、索饵、生长栖息的优良场所。全县渔业资源品种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青鱼、鲢、鳙、鲤、团头鲂、鲫、尼罗罗非鱼、鲶、鳜、鳊、乌鳢、翘嘴鲌、中华倒刺鲃、刺鲃、赤眼鳟、黄颡鱼、三角鲂、黄尾密鲴、鳗鲡、中华沙鳅、花鳅、棒花鱼、鳑鮍、长吻鮠、翘嘴鳜、南方马口鱼、大眼鳜、斑鳢、月鳢、乌鳢、沙塘鳢、胡子鲶、麦穗鱼、泥鳅、黄鳝等鱼类;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鳖、龟等爬行类;螺、蚌、蚬等贝类;蛙类等两栖类。
3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3.1 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3.1.1 全县养殖现状概述
上高县养殖水域总面积从“十三五”初期的2016年的64779亩,更新到“十三五”末期的2020年的67782亩,养殖水域总面积有所增加。上高县现有水域的养殖方式基本以混养方式为主,现有养殖水体以池塘、水库、山塘等为主。
2020年,上高县水产品总产量42300吨,渔业总产值151424万元。养殖水产品中,鱼类共计38379吨,其中鳗鲡573吨,青鱼340吨,草鱼6955吨,鲢3036吨,鳙13150吨,鲤2947吨(其中荷包红鲤541吨),鲫2465吨(其中彭泽鲫844吨),鳊鲂838吨,泥鳅594吨,鲶1489吨,黄颡鱼1540吨,短盖巨脂鲤30吨,黄鳝692吨,鳜516吨,鲈1080吨,乌鳢1448吨,罗非鱼315吨,其它11吨,观赏鱼3千条;甲壳类612吨,包括虾类424吨,其中罗氏沼虾21吨,日本沼虾70吨,克氏原螯虾329吨,南美白对虾4吨,蟹188吨;贝类614吨,其中蚌类44吨,螺类45吨,蚬47吨;龟类12吨;鳖类51吨;蛙类1800吨。
同时,2020年全县共生产淡水鱼苗8.1亿尾,其中罗非鱼0.18亿尾;淡水鱼种7374吨;鳖蛋苗0.20万只,其中稚鳖0.12万只,鳖蛋0.08万只;总产值达到5522万元。
3.1.2 全县各乡镇养殖区域现状
上高县共有9个镇、5个乡、2个街道,对它们养殖区域信息进行了分类汇总(见表3)。
表3 上高县各乡、镇、街道养殖区域信息汇总表(单位:亩)
序号 |
乡镇名称 |
养殖总面积 |
池塘 |
水库 |
1 |
锦阳街道 |
40 |
40 |
0 |
2 |
敖阳街道 |
862 |
603 |
259 |
3 |
田心镇 |
6330 |
3502 |
2828 |
4 |
墨山乡 |
160 |
60 |
100 |
5 |
徐家渡镇 |
6029 |
3692 |
2337 |
6 |
锦江镇 |
8026 |
7517 |
509 |
7 |
芦洲乡 |
6864 |
6113 |
751 |
8 |
塔下乡 |
2903 |
2638 |
265 |
9 |
翰堂镇 |
4766 |
4084 |
682 |
10 |
南港镇 |
2183 |
1491 |
692 |
11 |
蒙山镇 |
2474 |
1778 |
696 |
12 |
镇渡乡 |
1788 |
929 |
859 |
13 |
野市乡 |
6805 |
5700 |
1105 |
14 |
敖山镇 |
1913 |
1188 |
725 |
15 |
新界埠镇 |
6725 |
5461 |
1264 |
16 |
泗溪镇 |
9914 |
5556 |
4358 |
合计 |
67782 |
50352 |
17430 |
3.2 以“上高鳙”为主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情况
3.2.1 大宗淡水鱼养殖情况
由“青、草、鲢、鳙、鲤、鲫、魴”组成的大宗淡水鱼,在提高渔业产量、保障食物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来受到各级各地的重视,产业发展迅速、产量显著增长、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在结构和模式上发生明显变化。
2020年,上高县大宗淡水鱼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地达到30091吨,为上高县贡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水产品,但各乡镇之间存在极大差异(见表4)。
表4 2020年上高县各乡镇水产品产量及占比
乡镇 |
水产品总量(吨) |
大宗淡水鱼产量(吨) |
大宗淡水鱼占比(%) |
敖阳 |
427 |
327 |
76.58 |
田心 |
3190 |
2226 |
69.78 |
徐家渡 |
2990 |
2247 |
75.15 |
锦江 |
5603 |
4247 |
75.80 |
芦洲 |
5013 |
3713 |
74.07 |
塔下 |
2734 |
1584 |
57.94 |
瀚堂 |
3723 |
2429 |
65.24 |
南港 |
1608 |
921 |
57.28 |
蒙山 |
1727 |
696 |
40.30 |
镇渡 |
1007 |
510 |
50.65 |
野市 |
3740 |
2898 |
77.49 |
敖山 |
1142 |
826 |
72.33 |
新界埠 |
4619 |
3355 |
72.63 |
泗溪 |
4777 |
3235 |
67.72 |
合计 |
42300 |
29214 |
69.06 |
从表4可知,除镇渡外,大宗淡水鱼在上高其它各乡镇均占比50%以上,在上高县水产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敖阳、徐家渡、锦江、芦洲、野市、敖山、新界埠等乡镇,大宗淡水鱼均占了70%以上的比例,高于上高县69.06%平均线。
3.2.2 “上高鳙”养殖情况
“上高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上高鳙”品牌深入人心。上高鳙养殖区域分散在上高县全境,集中在芦洲、翰堂、锦江、徐家渡、田心、泗溪、新界埠、南港、野市等乡镇,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则分布在芦洲、翰堂、锦江、南港。这些地方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界于东径114.28—115.10℃和北纬28.02—28.25℃之间,总面积637平方千米,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7.55%,年降雨量1655.3毫米,年日照1709.9小时,年无霜期267天。
该区域丘陵、山地中的养殖水域均被蒙山、墨山山脉环抱,林木茂盛、植被丰富。每年由于环山林木落下的厚厚树叶和山中杂物堆积,腐烂后变成天然的有机质,再由山水冲入水库,衍生大量的浮游生物。水域底质淤泥厚20—25cm,含腐殖质,pH 6.3—7.5,汞<0.6(按mg/kg算,下同),砷<22,铅<280,铬<220,铜<86,六六六<0.46,滴滴锑<0.48。水域温度受季节、光照影响,水透明度25—40cm,溶解氧4—6mg/L,CO2<18mg/L,pH 6.4—7.3,总碱度<41mg/L。浮游植物主要种类:金藻、隐藻、角甲藻、硅藻、颗粒直链藻、细针杆藻、绿藻等21种,平均每升水含量211756个;浮游动物主要种类草履虫、变形虫、水轮虫、旋轮虫、多肢虫、水蚤、裸腹水蚤、隆线水蚤、哲水蚤、剑水蚤等25种,平均每升水为28956个。
多年来,在上高县渔业主管部门支持下,上高县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上高鳙”品牌的打造建设,联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借助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力量,积极作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17年09月到2019年08月,完成了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上高鳙”规模化健康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获批了两个江西省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上高鳙》、《绿色食品 上高鳙养殖技术规程》。2012年,上高县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8年和2019年,“上高鳙”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2020年,“上高鳙”产量达13150吨,占全县养殖产量41446吨的31.73%,有效缓解了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3.3 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3.1 主要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高县在发展水产养殖生产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经验有:
1、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群众投身水产养殖的积极性
2018年县政府下发了《上高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30年)》,确定了水域滩涂开展水产养殖的有关政策界限,有力地促进了水域滩涂养殖以跳跃式的速度迅猛发展。
2、实施“科教兴渔”,不断引进、试验与推广优新技术
多年来,全县积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努力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
(1)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与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江西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作,狠抓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工作,加强病害防治和健康高效标准化养殖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
开展科技培训,适时召开渔业发展研讨会,光延名师传经送宝,培训各类养殖人员 1000 人次以上。
(3)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有效投入,搞好水产养殖区块、科技示范点和示范园区的建设,使其有先进的生产设施、较高的科技含量、科学的管理模式、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较强的样板示范辐射能力。
3、培植产业龙头,有效推动无公害水产基地建设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全县注重创新经营体制。重点培植渔业龙头企业,有效推动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了重要商品鱼养殖基地——上高县新壮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芦洲基地、锦江芦茅湖基地、泗溪马岗基地;培植了苗种良种繁育基地——上高县隆信水产良种繁殖场、翰堂苗种生产基地、磻村苗种培育基地等,有效解决了养殖苗种难的问题。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优质苗种、商品养成、生产加工、销售网络的一体化。目前,已创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或优势的主导产品(如“上高鳙”等)的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在经营上采用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经营、养户参与的模式,实现了产业化良性循环管理。2018年和2019年,“上高鳙”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4、建立服务体系,确保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县不断完善和健全水产养殖业服务体系,全面实行水产养殖持证养殖制度。全县相继成立了各类水产养殖合作社等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全县水产养殖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类渔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实施种苗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及加工开发、拓展国内外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县渔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3.3.2 存在的问题
在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的因素:
1、养殖生产总体规划力度不足,无序生产现象未能完全控制;
2、养殖投入品监督管理尚未形成规范,缺少有力的调控手段;
3、养殖基础设施逐渐老化,投入力度不足,生产效益不高;
4、养殖水域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5、水产品精深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
3.4 水产养殖业前景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发展到全国各地。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近年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出口额增速较快,这主要是由于国际水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另外,我国国内市场的消耗量也在加大,沿海、沿江、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是水产品主要市场。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大国,在水产品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且出口大于进口,而进口的水产品仅为与我国水产品互补的产品。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水产养殖发展莫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上高县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提升,为养殖增产增效拓展了发展空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水产养殖业、拓展水产养殖的发展空间、增加产量和效益提供支撑。
随着人口高峰、工业化高峰和城镇化高峰来临,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粮食安全保障任务十分艰巨。水产养殖作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未来大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对保障人们食品的安全供给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水产养殖业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趋于优质化多样化,农村和中西部市场的开拓也将拉动常规水产品消费市场,也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4 水产发展规划
4.1 总体规划
4.1.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为依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用“生态系统观”统领全局,结合上高县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内陆水域,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产养殖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实施生态养殖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4.1.2 发展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颁布,明确“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
4.1.3 实现目标
以规划促发展,经过实施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强化渔业法律法规意识,巩固现有养殖水面,促进宜渔水面的开发利用,到2030年,力争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从67782亩到72786.89亩,养殖产量6万吨、产值9亿元,水产养殖人员人均收入79540.43万元,分别比2020年增加7.38%、44.77%、13.63%和9.28%。进一步确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生产格局,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产养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4.2 区域布局规划
4.2.1 产业布局
根据现有水域资源及未来发展潜力条件,结合养殖传统、区位优势等因素,将产业布局在“一道两路”,即320国道及上分、上新公路沿线的泗溪、野市、敖山、锦江、徐家渡、田心、镇渡、芦洲、翰堂、南港、新界埠、蒙山等12个乡(镇)实施(见图1)。
图1 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布局
注: 表示水产养殖产业布局乡镇
4.2.2 发展重点
1、优势大宗淡水鱼产业
养殖大宗淡水鱼的池塘应符合相应的要求,对池塘的环境要做认真地调查、分析和比较。
(1)选址
要求四周无高大的树木、建筑物等,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良好,pH适中,能满足生产用水需要。另外交通便利,使苗种,肥料、饲料及商品鱼的来往运输方便,降低养鱼成本。
(2)土质
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透气性,能便于池埂坚固,以壤土为佳。砂粒含量高的土及腐殖质含量高的土,都不宜作池塘底料,其它类型的土料一般都可作池塘底料。
(3)配套设施
精养高产塘应配备必要的渔用机械,如颗粒饲料机、增氧机、排灌机械等,必须架设稳定的电源,在池塘附近打井建渠,保证水源供应,渠系建造为明渠,使井水能有效曝气、增温、增氧,各池塘进水使用支渠,杜绝穿塘进水,防止鱼病发生时相互蔓延,井水渠道的横断面积要根据注水流量大小设计。
大宗淡水鱼,在提高渔业产量、保障食物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20国道优势水产养殖带,涉及泗溪、野市、敖山、锦江、徐家渡、田心、镇渡七个乡镇(见图2)。
图2 优势大宗淡水鱼产业分布图
注: 表示优势大宗淡水鱼产业分布乡镇
主攻方向:着力发展以鳙鱼为主导品种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建设芦洲、锦江、翰堂、南港四个乡镇相关养殖单位的“上高鳙健康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见图3),促进“上高鳙”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重点加强“上高鳙”品牌建设,积极推广“上高鳙”生态养殖技术,提高“上高鳙”淡水鱼品质。
图3 上高鳙健康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
注: 表示上高鳙健康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乡镇
发展目标:养殖面积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50%以上。
2、苗种生产基地
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固定的生产场地,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用于繁殖的亲本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种质标准;
(3)生产条件和设施符合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4)有与生产苗种生产的质量检验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申请单位是水产原、良种场的,还应当符合农业部《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
根据以上要求,应大力建设芦洲、翰堂苗种生产基地(见图4)。
图4 水产苗种基地分布图
注: 表示水产苗种基地分布乡镇
主攻方向:四大家鱼、鲈鱼、鲴鱼、黄颡鱼、荷包鲤等苗种生产。
发展目标:年生产四大家鱼、鲈鱼、鲴鱼、黄颡鱼、荷包鲤等苗种6亿尾以上。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也叫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通过水处理设备将养殖水净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的一种养殖模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融入了生物学、工程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交叉,具有较强技术含量的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以工业化手段主动控制水环境,水资源消耗小、占地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优质安全、病害少、密度高、养殖生产不受地域或气候的限制和影响,资源利用率高,是高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对改革我国水产养殖模式,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基于以上要求和特点,着力建设蒙山、野市、新界埠、翰堂等工厂化流水及循环水养殖(见图5)。
图5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分布图
注: 表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分布乡镇
主攻方向:高密度鳗鱼、加州鲈、黄颡鱼、鳜鱼等名优水产品生产。
发展目标:至2030年止,工厂化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产量2000吨以上。
4、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突出了以粮为主
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等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突出了生态优化
生态环保是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的前提保障,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通过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
(3)突出了产业化发展
通过引进河蟹、克氏原螯虾、中华鳖、泥鳅、蛙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采用了“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突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根据以上要求和特点,大力建设新界埠、塔下、锦江、蒙山等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见图6)。
图6 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分布图
注: 表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分布乡镇
主攻方向:稻蛙、稻虾等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发展目标:至2030年止,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000亩,产量4000吨以上。
4.2.3 冷链物流
4.2.3.1 冷链物流特点及适用范围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
1、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
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巧克力;快餐原料。
3、特殊商品:药品,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由于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所以,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的,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4.2.3.2 发展冷链物流优势
江西隆信渔业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28日成立,是上高县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单位。在芦洲乡、泗溪镇建设有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1500亩,基地主要特征优越:
1、主导产业突出。
2、建设规模集中。
3、水源充足,设备装备先进。
4、科技水平领先。
公司在锦江团结村五里岭工业园区旁建设中的上高县水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平台),是目前上高县最大的鲜活水产品交易场所。年水产品流通服务2800吨,产值3500万元。2020年公司生产销售水产品1.3万吨,产值15932万元;资产合计4443.3万元,所有者权益3160.1万元。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一定贡献。
4.2.3.3 发展冷链物流总体思路
立足以生态、健康、生产。销售绿色水产品提升大宗淡水鱼经济效益为主导,重点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体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渔业经营水平。生产、销售绿色水产品,实现农(水)产品生产—农(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4.2.3.4 冷链物流发展目标
以“绿色、高效”为目标,推进冷链物流车辆及市场(平台)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可视化、智能化个性服务功能;达到省人、省工、省力,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渔业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让农户参与管理和劳动,做到当年开工,当年形成实物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农民增收目的。以项目促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本省渔业产销一体化集聚的功能区、渔业装备与技术运用的先行区、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经营主体与产业培育的样板区。
4.2.3.5 发展冷链物流预期效益分析
水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大大提高水产品保鲜度,降低损腐率3%以上,年可保鲜水产品3600吨,可减少损腐水产品108吨,增加经济效益108万元。项目总投资回收期1.37年。经济效益显著。
水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投产后,能更高效服务“三农”事业,改变农户销售渠道窄而影响价格下降局面,实现水产品产地就近保鲜储存,从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可直接带动农民360人次发展渔业产业、增加收入;可吸纳当地脱贫户13人次做季节工,人均收入可达3700元,巩固脱贫成果。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社会效益明显。
4.2.4 水产品加工
4.2.4.1 水产品加工定义
水产品加工是指以鱼类为主的水生动植物的保鲜保藏和以水产品为原料的食用品、工业用品、农业用品、医药用品等不用深度的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
4.2.4.2 水产品加工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高县可通过本地扶持或招商引资的模式,建立水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 实施和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及各乡镇(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水产养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农村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密的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和重点村要着眼优势资源,成立各级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充实具体人员,为加快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全县水产养殖产业工作要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领导小组成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水产养殖产业开发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和村社责任。同时,要围绕全县水产养殖产业工作大局,认清产业的工作形势,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改进督查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到实处。
5.2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水产养殖产业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开展新技术推广活动,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放活专业人员管理,鼓励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技示范园等实体,对其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学习培训,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结合水产养殖产业工作特点,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要选准突破口,新办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渔业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争取专项扶持资金,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整合财政、农业、扶贫、水利、以工代赈、田园综合体建设等项目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产业的机制,支持水产养殖资源的合理开发。
此外,注重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培训专业合作社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这些组织协调、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作用,规范养殖和经营行为,为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营销信息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健全技术推广体系,稳定技术推广队伍,解决后顾之忧。
5.3 严格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大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水产养殖规模化经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理顺关系、强化职能,服务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各乡镇、区直有关单位要以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搞好服务。
要充分发挥三农热线和农业信息网站的作用,及时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制定完善《上高县水产养殖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宣传、广电、新闻中心等单位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采集报道水产养殖产业开发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介水产养殖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产养殖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建设、土地整理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渔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渔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确保渔业持续增效、渔民稳定增收,实现上高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4 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1、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全县示范面积逐步发展至5万亩以上。
2、加大养殖品种更新改良力度、实现现有主要养殖品种纯长江原种化,同时积极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2-3个。
3、狠抓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情和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疫水平。
4、倡导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和旅游渔业等多种新型渔业产业,不断丰富养殖内涵,提高养殖效益。如打造野市神山湖休闲渔业、新界埠刘家特色垂钓、南港梅沙景观渔业等精品休闲渔业品牌。
5.5 抓好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水产品竞争优势
1、抓养好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工厂化高密度养殖以及20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完成尾水设施建设,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2、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源头治理、生产自律、市场准入、科技创新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3、进一步在全县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引导和督促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4、完善药物残留控制计划,加大对禁用药物的监察力度。
5、加强执法监管,继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打造产品信誉,提高竞争优势。
附图
附图1 上高县2016年水域滩涂养殖现状图(按养殖水体类型分)
附图2 上高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图(三区划定)
附表
附表1 上高县水域滩涂养殖现状与规划汇总表
项目 |
2020年养殖面积(亩) |
2030年养殖面积(亩) |
面积变化情况(%) |
养殖总面积 |
67782.00 |
72786.89 |
7.38 |
池塘 |
50352.00 |
30611.23 |
-39.21 |
水库 |
17430.00 |
22997.39 |
31.94 |
山塘 |
0 |
19178.27 |
净增 |
附表2 上高县各乡镇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信息汇总表
(单位:亩)
序号 |
乡镇名称 |
规划面积 |
禁养区 |
限养区 |
养殖区 |
1 |
敖山镇 |
1921.75 |
0 |
746.87 |
1174.88 |
2 |
敖阳街道 |
906.18 |
0 |
267.22 |
638.96 |
3 |
翰堂镇 |
6504.92 |
1766.96 |
702.48 |
4035.47 |
4 |
锦江镇 |
7951.78 |
0 |
524.08 |
7427.70 |
5 |
芦洲乡 |
6813.83 |
0 |
773.25 |
6040.59 |
6 |
蒙山镇 |
3228.58 |
755.80 |
716.58 |
1756.20 |
7 |
墨山乡 |
298.60 |
0 |
7.06 |
291.54 |
8 |
南港镇 |
3878.59 |
1692.53 |
712.48 |
1473.58 |
9 |
泗溪镇 |
10812.19 |
838.84 |
4484.00 |
5489.35 |
10 |
塔下乡 |
2880.80 |
0 |
273.84 |
2606.96 |
11 |
田心镇 |
6267.32 |
32.75 |
3006.23 |
3228.34 |
12 |
新界埠镇 |
6697.91 |
0 |
1301.82 |
5396.09 |
13 |
徐家渡镇 |
6052.96 |
0 |
2405.40 |
3647.56 |
14 |
野市乡 |
6769.11 |
0 |
1137.82 |
5631.29 |
15 |
镇渡乡 |
1802.38 |
0 |
884.27 |
918.11 |
合计 |
72786.89 |
5086.88 |
17943.42 |
49756.59 |
(文中部分图表引自上高县养殖滩涂水域规划(2016-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