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选择
1、产地环境。种植环境总体要符合NY/T 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应在绿色食品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应保证基地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不对环境或周边其他生物产生污染。
2、空气:产地周围没有大气污染源,上风口没有污染源,不得有有害气体排放。
3、土壤:选择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良好,土壤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4、灌溉水:河水无污染灌溉,水域或水域上游没有对该产地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二、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本区域种植的优质、抗逆性强、高产水稻品种。种子质量符合CB 404.1的规定。
三、耕作制度
推广稻-稻-肥、稻-稻-油、稻-稻-菜或稻-油耕作制度。
四、播种育秧
1、秧田选择与施用基肥。在已划定的水田范围内,按机插秧田与大田比例1∶60-80,抛秧1:20留足秧田,秧田翻耕之前,每亩施足腐熟的人畜粪1000公斤作基肥;整地时,每亩用钙镁磷肥30公斤作面肥。
2、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浸种时先用清水浸种6小时,再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8-12小时,待种子破胸后播种。
3、亩用种量:杂交稻机插抛秧亩用种量为2公斤,常规稻机插抛秧亩用种量4-5公斤,抛秧田亩用种量为2公斤。
4、播种时间:早稻3月20日左右,晚稻6月25日左右。
5、育秧方式:机插田采用7寸盘35-38盘,9寸盘22-25盘,抛秧田采用塑盘育秧,要求1亩大田备足353孔的大孔塑盘80-100片。
五、大田移栽
1、大田整地。采用一耕二辘滚方式进行整地,确保大田平整。
2、大田施基肥。有红花草的大田提前一个月翻耕,栽前15—20天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整田时亩施碳胺3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作基肥。
3、大田移栽。秧苗达3.5叶后开始移栽,杂交稻每蔸插1—2粒谷苗,常规稻每蔸插3-4粒谷苗,亩插2万蔸左右。移栽时田里保持有浅水,同时要避开大风大雨天气移栽。
六、大田管理
1、管水。薄水栽插,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达80%计划苗数)晒田;在倒二叶露尖时开始复水,做到浅水孕穗至抽穗,后期干湿灌浆壮籽,收割前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2、施肥。栽后5—7天结合人工耘禾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7.5公斤;拔节孕穗期间,看苗追施促花保花肥,长势偏弱的稻田要亩施尿素3公斤;抽穗成熟期间施壮粒肥,在破口至抽穗前,看苗进行叶面追施壮粒肥,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0.5公斤兑水6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七、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强的品种,提倡冬前耕翻稻田,提倡健身栽培,增强抗病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有条件的村组要求购置灭虫灯,诱杀害虫。人工布放鼠夹,每亩用5个防治鼠害。
(三)生物防治。重点推广稻田养鸭模式,以鸭治虫,以鸭治草,控制稻蝗、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以及草害。或者田埂种植毛豆、芝麻等显花植物,保护天敌。
(四)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已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田块进行防治。
1、纹枯病。对病丛率达到20%的稻田,亩用28%井冈霉素可溶粉剂14-17克喷雾,同时在分蘖末期晒好田。
2、叶稻瘟和穗颈稻瘟。叶稻瘟在发病初期亩用4%春雷霉素水剂45-50ml喷雾;穗颈稻瘟的重点防治对象田为常发易发的病区以及前期发生过叶瘟的稻田,在破口抽穗初期抢晴喷药防治,方法是每亩用嘧菌酯悬浮剂50-70ml喷雾。
3、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对枯鞘丛率达8%和百蔸禾有新虫苞32个以上的稻田亩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10-15ml喷雾。
4、稻飞虱。百蔸禾有虫1500头以上的稻田,亩用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12克,粗水喷雾,重点喷稻秆基部。
八、及时收割
1、一季稻谷90%黄熟后,必须及时抢晴收割;
2、收割时必须分品种单割、单晒、单收、单储;
3、晒谷一律用竹晒垫或烘干,禁止在沥青或水泥路地面或黄泥砂地面上晒谷,防止污染;
4、稻谷储运用萝筐、麻袋、谷桶等物。
九、仓储
1、储粮仓库必须安全、卫生、防潮、无病虫。
2、稻谷入仓前要打扫卫生,保持粮仓内外清洁。
3、各基地按不同的品种分类收购入仓。
4、稻谷入仓后要关闭门窗,妥善保管。
附件: